2016年7月的一天下午,烈日炎炎。在荆门公交集团公司大门前,一位耄耋老人徘徊了许久,保安关切地问:“老人家,您找谁?”
“找我的女儿孟丽华。”老人自豪地答道。
“对不起,她正在上班,公司规定不能接电话,也不能见您。”
老人名为宋继兵,人称宋伯,住荆门市光荣院。他要找的女儿孟丽华,现年48岁,已到当奶奶的年纪了,与他非亲非故。宋伯性格有些古怪,容易与人发生口角,遇到不顺心的事,就会找孟丽华诉苦。在他眼里,孟丽华就是他的亲女儿孟丽华是公交公司的普通点钞员,无权无势。而在光荣院许多老人的眼里,孟丽华就是他们的亲女儿。
孟丽华出生在沙洋县长湖边的一个贫寒农家。家中连生了“四朵金花”后才有了一个小子,她是最小的“金花”。农村重男轻女由来已久,她打小就不招父母待见。读小学四年级时,经城里亲戚撮合,她被送到荆门城区一户没有子女的人家做养女。好景不长,不久,养父母有了自己的亲骨肉后,就不待见这位乡下来的“灰姑娘”。因时常挨打受骂,她几次偷着跑回家,却都被父母撵回养父母家。父母认为她好不容易“跳出了农门”,城里人的日子一定比农村好。
13岁那年,因不堪忍受屈辱,她独自流落到武汉,夜里蜷缩在路边的街棚里。
是心地善良的陶阿姨收留了她。从此,打小就懂事的孟丽华一边给陶阿姨带孩子,一边到早点铺干活挣钱。
两年后,亲人才将她找回荆门。孟丽华先后在工厂打零工,卖早点,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,一路走来,总有好心人的帮助,让她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在众人的眼里,她勤劳节俭,心地善良,乐于助人,懂得感恩,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姑娘。
1993年,经人介绍,孟丽华与出生同样贫寒的杨昌宙结婚生子,不久成为荆门公交公司的一位员工。
孟丽华的婆婆35岁就守寡,独自拉扯5个孩子长大成人。婆婆年轻时,为了养家糊口,经常下水库摸鱼、挖藕,多年的湖水浸泡,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。随着年岁增长,老人特别怕风怕冷,稍不小心,旧病发作后,刺骨的疼痛,时常让老人夜不能寐。新婚不久,她几次晨起见老人的枕巾湿漉漉的。经细心观察,才发现老人在夜深人静时常偷偷哭泣。老人不喜欢睡电热毯,到冬天每晚要起夜好几次。
“妈!您一人睡着冷,晚上起来解手不方便,我和昌宙与您一起睡,好照顾您。”
“这不行,我一个老婆子,你不嫌弃?”
“怎么会嫌弃呢?您就是我的亲妈呀。”从此,每到入秋,夫妻俩就身着内衣内裤,与婆婆同睡一床。每天睡前,夫妻俩先帮婆婆按摩全身,让婆婆多病的身体舒筋活血。夜里,婆婆口渴了,有人端来了热茶;婆婆要方便了,有人拿来夜壶。在夫妻的悉心照顾下,婆婆发病的次数减少了,脸色红润了,心情也舒畅了。夫妻与婆婆这一睡就是10个寒冬。
20年前的一天,孟丽华对婆婆说:“妈妈!我想到福利院看看老人,他们无儿无女,多可怜呀!”
“好呀,这是积德行善的好事,我当然支持。”婆媳早就亲如母女,同有善良之心。
中秋节前,有一个年轻女子拎着满满两袋水果,悄悄地来到了市光荣院,放下后便悄悄地离去了。老人们不敢动,因为院里有规定,来历不明的食品,是不能让老人们吃的。院长陈孝凤经多方打听,得知为老人送爱心的是孟丽华。从此,孟丽华与老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。端午节到了,她买来粽子,与老人一起煮粽子;重阳节来了,她买来水果蛋糕,亲自喂到老人们的嘴里;年三十早上,她买来鸡鸭鱼肉,为老人们烧上香喷喷的团年饭。每当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,她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。
每个月,她都要利用休息日到光荣院去看望孤寡老人们,帮他们洗衣、洗脚、按摩、梳头,随身还带着针线,帮老人们缝缝补补,成了她的“必修课”。
时光如梭,光荣院的老人都是风烛残年了,有的中风偏瘫后,长期卧病在床。
2010年,88岁的肖彦林老人突然中风,大小便失禁,气味刺鼻难闻。孟丽华隔三差五就带着熬好的汤去看肖伯。每次走进肖伯的房间,她总是挽起袖子,笑嘻嘻地掀开老人的被子,处理大小便,擦洗身子,清洗床单,然后再用热毛巾为老人蒸背,给老人按摩,陪老人聊天,老人被感动得老泪纵横。行伍出身的肖伯在病床上躺了半年,是干干净净离世的,走时还拉着女儿孟丽华的手。
2002年,孟姐丽华认识了福利院的范妈妈,只要有空就去看望。老人家常常念叨:“小孟啊,我要是有你这样的女儿该多好啊!”
孟丽华笑眯眯地说:“范妈,我就是您的女儿呀!”
2007年6月,80多岁的范妈因病住进了医院,孟丽华每天下班都要去医院陪护。范妈最喜欢吃馄饨,她每天早晨上班前都端一碗到医院,一口一口喂范妈吃。住院的两个多月里,她时常帮范妈洗澡、梳头,服侍她大小便。因长期患风湿病,范妈的手和腿都变了形,难以活动。每次洗澡时,她都先把老人家抱着,放在自己腿上,然后再用毛巾慢慢地擦洗,老人总是难为情地说:“作孽呀,总是害你呀!”
孟丽华笑着说:“快别这样说,我是您的女儿呀!”
范妈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,说的最多的就是:“小孟啊,如果有一天我要走了,你能来为我送终吗?”孟丽华说:“您老安心养病,如果真有那么一天,我一定会守在你身边的!”
2007年9月3日,是她刻骨铭心的日子。那天上午,因为点钞室不能接电话,中午下班时,发现手机显示有30多个未接电话,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范妈可能不行了。她连忙打电话询问,得知老人家已经在上午10点钟左右离开了人世。她赶往殡仪馆,送了老人家最后一程。在范妈的灵柩前,她泪如雨下,感到十分愧疚,因工作忙,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。
三年前,87岁的侯妈病倒了,光荣院安排了护工照顾侯妈,但侯妈总是挂念着女 儿孟丽华:“女儿呀,能不能跟俺过90岁呀?”几天后,孟丽华带着一群志愿者,买了蛋糕提前给老人过生。那天,大家点上蜡烛,围在一起唱生日歌。老人家戴着生日帽,不仅跟着唱歌还吹蜡烛、许愿,高兴得像个老小孩。
侯妈在最后的日子里,平静地跟孟丽华说,她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走。那年的12月27日,孟丽华到光荣院时,侯妈还能说话。离开前,老人缓缓地伸出三根手指头,喃喃地说:还有三天。孟丽华的眼泪刷地一下子就下来了,她知道侯妈是说,自己就要走了,让她来送送。“放心,三天就要过元旦了,我有假期,还给您买最爱吃的面包。”之后的三天,孟丽华的心总是悬着,每天下班都要去看望一下侯妈。元月2日,那天很冷,一大早,她给侯妈洗了澡,喂她喝了点糖水,吃了一小碗粥,然后便搂着老人在床上休息。8点多钟,孟丽华出去透了一会儿气,几分钟后再进房时,侯妈就已经永远地睡着了,面容是那样安详。
生老病死,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。这些年,孟丽华先后送走了肖伯、张伯、范妈、龙妈、侯妈等多位孤寡老人,也送走了自己的婆婆和父亲。两年前,年过古稀的父亲中风后半身不遂,她和丈夫回到娘家,一进门就为父亲擦洗身子,按摩,父亲在弥留之际,拉着孟丽华的手说:“姑娘,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呀……”曾经怨恨过父母的孟丽华,早已懂得了父母当年的良苦用心,边流泪边说:“当年,您们也是想让我过上好日子……”
20年光阴似箭,20年里,凡是重大节日,她都要为光荣院的孤寡老人送去水果、面包、麦片、粽子、黑芝麻糊、汤圆等,每年花去数千元,20年里,她为孤寡老人献爱心花去10多万元。她富有吗?她每月的工资不到2000元。丈夫下岗10多年,在外地当临时工,每月的收入也只有3000多元。结婚20多年,夫妻俩都穿别人送的旧衣服。孟丽华从小到大,从未化过妆,也没买过化妆品,更没金银首饰。一个烧饼就是她的午餐。她在城里生活了30多年,依然朴实得赛村姑。女儿在外求学,夫妻俩住着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。有人见她对自己特抠门儿,而对非亲非故的老人特别大方,不解地问:“老话说,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,孟姐,你是谁的小棉袄?你自己过着苦日子,心里总想着别人,这不是傻吗?”
孟丽华笑呵呵地说:“不知为什么,我看到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,就像看到了自己的老人,钱是身外之物,为老人献点爱心,我觉着值……”
只读了几年书的孟丽华,不懂得孟子所说的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大道理,但她有着大无大有的情怀,这,也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情怀……